63书院 > 其它小说 > 元首成长计划 > 94 财政

94 财政

    第九十四章 财政

    打仗要用钱,不过打仗有基地就可以了,但是,这上百万人吃饭要钱吧?日用品要钱吧?普通的政府开销都需要钱。基地的资源他们收吗?不收的。

    抗战开始的时候,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。打仗是十分花钱的事,一年接一年的财政赤字,加上又没有外债可借,与配得上称为“援助”的外援,使得国民政府只有依靠印刷机。那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?通货膨胀。

    由于货币的增发,1940年至1945年,中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。

    从战争开始之日,日本就对中国经济进行封锁,特别是日军占据上海后,使中国丧失了与海路相通的最后一个据点,从上海走私运进内地的外国商品和上海制造的商品被迫终止。大家都预测外国商品将更加缺乏,结果导致1942年的物价加速上涨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了三倍以上。

    在农业方面,由于天灾和国民党在农村征兵等原因,1940年粮食产量逐年减少,粮食价格普遍上涨, 也加剧了通货膨胀。抗日战争爆发前,历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基本上稳定在20亿担以上,而抗战爆发后,全国粮食产量逐年减少,1938年仅为1937年的65, 1941年仅及1937年的59。

    上一世,曾有人统计过,在抗战胜利之日的前夕,重庆零售物价高达战前的一千七百六十三倍。这是个什么概念?

    我在这里打个比方。假如您是一家之长,有5个孩子,每天能发5个苹果,您让你的5个孩子拿您发给他们的购物券来换苹果。

    第一天,您发给孩子们5张购物券,每个购物券换一个苹果,所以每个孩子都换得了一个苹果;

    第二天,由于您比较偏爱长子,给了长子6张购物券,其他孩子依旧每人1张,苹果依旧还是只有5个,所以分摊下来就发现,苹果就“涨价”了,要两张购物券才能换得1个苹果,故此,长子一个人就能买三个苹果,其他孩子每人才能买半个苹果!

    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比喻,“苹果”涨价了吗?我觉得与其说饼涨价了,到不如说购物券变得不值钱了。因为这个家庭在劳动力成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每天就只能采摘5个苹果,所以苹果的实际价值没有什么变化,五个还是五个,而产生变化的是,“购物券”所能够代表的物品价值缩水了。

    我们在把这个比喻应用到现实中。

    物价涨了吗?我觉得物价没涨。楼主你别看猪肉白菜价格涨的那么快,其实猪肉白菜也就应该是这个价格,因为如果按照猪肉涨价的速度,养猪户的经营状况应该是很好的,而事实上养猪户的情况也堪忧,也就是说,涨价的钱,并没有被任何产业链环节所赚走,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呢?答案只有一个,被通货膨胀稀释掉了。(就如同我比喻中的大饼一样)

    就像在战事紧张时期,政府必须找钱来维持军需。但是由于当时税收和借贷有限,抗战期间,税收占战时支出仅为6%,而政府举债也收入微不足道,仅及累积的赤字的5。于是,国民政府必须设法填补这个赤字窟窿。借贷、外国援助和增发货币,都是常规用来筹资和平衡赤字的路子,当前两者不甚凑效后,增发货币这个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自然粉墨登场了。

    在战争初期,政府向银行举债尚属于次要,但自纸币发行权集中在国家银行一家之手后,便完全改为以国库券向该行进行垫款。40年左右,国家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不断增加,竟将存款全部用光。于是,国家银行不得不开动印钞机增发法币来应对政府需要。在整个抗战期间,战时政府支出501都是通过国家银行这类借款(即通货膨胀性性借款)来垫付的。换言之,民国政府支出一半靠增发法币来垫付。

    如此大量的货币流入市场,势必会造成通货膨胀,货币贬值。所以,事实上,并非是物价上涨了,而是老百姓手中的钱,变得不值钱了,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下降了。再说的简单点,是老百姓的工资下降了(就如同我比喻中不受待见的小儿子们),而下降的部分,是国家拿走了。通货膨胀可以视之为变相的收税。

    有句话叫做天作孽犹可恕、人作孽不可活。通货膨胀出来的钱,如果用在给民营企业减负上,就等于是平衡了财富分配,老百姓的工资自然就增长(你比喻中的工资,自然也会随着白菜水涨船高),但是事实上政府可没有那么做,而是把钱都投入到了抗战上,而这的使用几乎没有回报,简而言之的说,通过通货膨胀从老百姓手里拿来的钱,根本就没有没有用到老百姓身上,得到好处的,只有军队。

    而与此同时,民营企业的市场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的局面,抗战开始了,销货渠道断了,商铺上的商品通常都要打折才卖的出去。

   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,那就是因为投资环境恶化所造成的,由于市场不景气,有钱人已经没有意愿去继续投资再生产,所以就增加消费开始花钱。而其他大部分的普通消费者,由于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困难无法增加效益,所以也无法增加收入,再加上通货膨胀使得收入实际上缩水,指示这些人群自然的就开始减少消费。(我们可以把这些民营企业和86的人群理解为我比喻当中的不受待见的4个儿子)

    故此,结果就是,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害处,由最普通的老百姓以及民营企业来承担,而带来的益处,由少数既得利益者(国府)拿走,物价看似上涨,其实大多数商品的上涨不是上涨,而是商品价值的回归,实际上是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出现了显著的下滑。这就是目前的所发生的。

    在抗战的头四年,通货膨胀被控制得相当有效。国民政府尽量不发行太多新的法币。它尽量用公债及向四行透支来弥补赤字。

    国民政府到了一九四一年,仍办到了维持法币的规定价格,即每元等于美金三角,每美金一元等于法币三元三角。所以能办到如此,是因为有中英两国各有一个银行,共出两百万英镑于一九三八年十月在香港成立了一个基金,对法币贱时买进,贵时卖出,颇为成功。

    对内的举债,主要是采取发行公债的方式。前后一共借了一百五十亿法币、二十亿美元、两千万英镑、一亿关金单位。用透支方式借的内债,常常是短期的,多在本年度终了以前归垫,或在下年度归垫。

    国民政府对法币的发行额,也竭力限制。最初创行法币之时,总数是十八亿三千三百万元。到了抗战猛烈进行半年以后,亦即一九三七年年底,发行总数才只有二十一亿。到了打完八年,法币发行总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