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书院 > 其它小说 > 大明文魁 > 一千零七章 轩然大波

一千零七章 轩然大波

    殿内众官员意见一致。

    林延潮自也是随着大流,在程朱理学的浸养下,读书人对于礼制的遵守,可谓刻在心底。

    比如论语上,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,子曰:赐也,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。

    子贡要去掉告朔礼时,祭礼上的那头羊,孔子,子贡啊,你爱惜那头羊,但我看重的是却是礼。

    林延潮心想,子这一刻绝没有想到的是,他的宰相会如此坚持的反对。

    就如同张居正要夺情时,他没有想到满朝官员的反对,甚至连自己的门生都反对。

    儒学的制度就是周礼!

    孔子当年售其学,认为要达到‘仁’,那么就要恢复至周礼。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。

    所以为什么,子贡要废弃祭礼上的那头羊时,孔子表示那不是一头羊,那是礼!

    但是很不巧,法家在这一点上与儒学南辕北辙。

    法家明确告诉你,一代有一代的制度。

    连林延潮讲事功学道统时,也将子贡例子拿出来,并称赞子贡的做法,合乎吾学!

    吕祖谦,叶适,陈亮这些南宋事功学先驱都强调‘变法’二字的关键,儒学的根本在于‘仁’,在‘仁’的基础上,制度上可以有所变通,以顺应时世,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。

    理学则反对这一点,什么叫有所变通,今你偷钱,明你就会杀人,后你就敢屠城。

    这分寸如何界定?你这么做完全就是邪魔外道。

    所以为什么要争,郑妃封贵妃之事。

    今子将郑妃封皇贵妃,明就会将皇三子封王,后就会立皇三子为太子。

    那么子会不会仅仅希望将郑妃封作皇贵妃?

    不好。

    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制度,所谓理学,事功学都是一个思维模式。

    在这个思维模式下,遇到任何问题理所当然,就能得到一个大家比较公认的结论,避免争议的存在。

    譬如子这个做法,就违反了周礼的核心‘嫡长制’,所有人约定俗成的存在。

    子道:“列位臣工要的,朕已知晓,今日这些事先到这里。容朕再思量思量。今日内阁谁当值?”

    王锡爵出班道:“是臣。”

    子道:“王先生留下。”

    在乾清宫的事起了一个开端,但余波远远没有结束。

    出宫后,众讲臣都围绕在申时行周围。

    于慎行直接言道:“元辅,立储之事,圣意如何,臣等无可揣测。但国本系于元良,主器莫若长子,立皇元子为储君,乃顺应人心之举,亦合乎太祖立嫡立长的家训。”

    申时行闻言没有话。

    一旁右庶子赵用贤道:“元辅,自万历十年,元子诞生昭告下,五年有余,中外臣民属心已久。然而宫里传闻子宠德妃,疏远恭妃已久,这一次德妃诞皇三子,母凭子贵添为皇贵妃,尊位居于恭妃之上,这非礼也,下官请元辅为下争之,否则下官与众臣当自行交章上疏。”

    赵用贤话里的意思很显然,你申时行不疏劝立国本,百官就要自己了。

    次辅许国斥道:“赵庶子,方才在殿内元辅是如何的,你没有听见吗?国本之事轮不到尔臣议论!”

    赵用贤冷笑道:“当年张江陵夺情时,许阁老当时身在哪里?是不是臣也不能议论?”

    “你!大胆!来人,将赵用贤叉出去!”

    “慢着!”申时行开口发话了。

    申时行看向赵用贤责道:“赵庶子,你口口声声礼也,眼下连官员的上下尊卑都不顾了吗?”

    赵用贤闻言词穷,面对申时行还是出言向许国道歉。

    许国哼了一声别过脸去。

    场面陷入尴尬。

    今日王家屏替子代祭先师孔子缺席。

    下面还有徐显卿,张位,陈于陛等五六名讲官,其他都不话。

    这时申时行向林延潮问道:“林学士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众人目光都看向林延潮,他会如何?

    但见林延潮徐徐道:“启禀元辅,下官以为元良之事,涉及国本,宰相自有主张。宰相未言之前,其他大臣实不该妄议。更不可代奏向子建言,否则此举有谋幸进之功的嫌疑!”

    林延潮完,赵用贤顿时脸红了,他方才口口声声,申时行若不上奏章,那么他赵用贤就要自己上奏章,请子立国本。

    林延潮这句话直接点出来,首辅还没话,你自己上奏章商议国储,是要博一个拥立之功吗?

    赵用贤脸都被打肿了。

    赵用贤冷笑数声,没有话。申时行看了林延潮一眼,大感欣慰,面上却道:“赵庶子方才的话并无此意,倒是你这话一出,没有人敢向本辅建言了。本辅如何知道诸公的意见?”

    林延潮立即‘虚心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