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书院 > 都市小说 >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> 486 值了值了

486 值了值了

当即笑着用手点了下他,心情很是舒畅。

    这会儿的时候,已经有御史言官开始上奏本,东拉西扯地开始说那些读书人闹事的事情。当然,他们不敢一开始就说孔胤植染指皇权的事情,只是提出,这些文人竟然敢闹贡院,阻碍会试的进行,希望崇祯皇帝下旨三司会审。

    按照《大明律》规定,杖六十以下各县自断,杖八十以下各州自断,杖一百以下各府自断,只有处以徒刑、流放以上的才需要上奏朝廷。

    当然,这些都是指普通的案件。

    如果是大案要案的话,为了能够让大案要案尽快审理完毕,减少一审、二审以及监察过程中的耗时,也为了体现兼听则明的办案原则,就有了三司会审,也称之为三堂会审。

    而所谓的大案要案,一般是指大奸大佞案,或者是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件。

    比如说,大太监刘瑾、魏忠贤和奸臣严嵩等等,类似这种的,都是三堂会审的。

    还有一种没有像魏忠贤这样有过庞大势力,但是案情复杂,造成的影响大,为了快速公平的结案,也会三堂会审。

    一个例子,就是正德年间都察院左都御史马中锡在围剿刘六、刘七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有重大失误,贻误战机,被参劾之后也是三堂会审。

    最后,还有一类人,不管身份,都可能是三堂会审的。这一类,就是谋反罪名。

    明宣宗年间,陕西咸宁僧人李皋妖言惑众,纠集二十四个和尚谋反,一群和尚能成什么气候?还没动手就被一锅端了。这种谋反,可以说是儿戏了。

    但是,就因为这是涉及到了谋反,最终也是走了三堂会审的流程。

    因此,那些御史言官提出要三司会审,也算是合情合理的。

    这些人的算盘,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,只要让那些文官参与会审,那聚众谋反的罪名,就一定牵扯不到孔胤植身上。

    因此,那些奏章,崇祯皇帝全部留中了。

    但是,这并没有打消这些文官试图营救曲阜孔家的念头。反而有更多的御史言官,开始上奏这事。甚至一些不是御史言官的,也有上书了。

    崇祯皇帝已经有经验,那些有分量的文官还没出马,估计会等孔胤植押到京师的时候,最后才出动,和他斗法。

    此时的崇祯皇帝,手中握有一张王牌,他才不怕那些文官和他斗法。甚至都有点期待,回头亮出王牌的时候,这些文官是什么个表情!

    崇祯皇帝准备趁着这个机会,不止是把孔家给收拾了,而且还要把科学正式推出去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他想得一点都没错,贺逢圣府上,六部尚书,还有都察院左都御史等等,在京最高级别的文官,都聚集在了一起,商量事情。

    这当中,有的人其实是不想来的。但是也没办法,身为儒家子弟,要是眼睁睁地看着皇帝把孔圣人之后给抄家问斩的话,那就无颜面对天下读书人的质难。

    然而,这毕竟是涉及到了皇权,哪怕他们知道衍圣公肯定是被冤枉的,事情也很是棘手。

    不过好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,皇帝估计已经理智了一点。要不然,那些御史言官上奏,就不止是留中,很可能也会被厂卫抓入诏狱的。

    还有,孔圣人之后被押解进京的过程中,各地的文人,自发地护送进京,规模之大,也是不可忽视的民意。

    就算是皇帝,知道了这个情况之后,肯定也是要三思的。

    这不,就听贺逢圣对在座的这些同僚道:“估摸着明天就会到京师了,不管怎么样,我们必须要争取让皇上同意三司会审,如此才有机会,为衍圣公洗脱聚众谋反的罪名!”

    对此,在座的这些人都是认可的。

    不过刑部尚书徐石麒听了,紧皱着眉头说道:“可皇上一直不松口啊,如果一意孤行的话,我等如之奈何?”

    天大地大皇帝最大,皇帝要真要是不管不顾的话,他们这些做臣子的,还真没办法!

    听到他的这个话,一时之间,众人皆是无语。他们自己心中其实也清楚,就算他们上书,皇帝也不见得就会同意,还缺少有足够份量的人。

    之前商量的,孙传庭似乎是可以,但是,他不在京师,要想劝动皇帝,就还是有些难的。

    他们正在为难之际,左懋第忽然想起一个人,当即一拍巴掌道:“有了!有一个人去劝皇上,然后我们一起跟进上奏的话,皇上应该会同意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