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书院 > 历史小说 > 三国之谋伐 > 第二百六十七章 攻打邺城

第二百六十七章 攻打邺城

呼啸而过,梁期县城外,放眼望去,已是一片黄褐交映之景。

    临近深秋,太行山已是充满了浓浓的秋意,倦鸟归林,日落西山。

    刘备府邸当中,沮授荀攸田丰以及诸多大小谋士分列而坐,除了三个最重要的之外,还有一些普通幕僚,如简雍、孙乾、左继、刘谦、崔琰等。

    如今刘备麾下已是人才济济,谋臣如云,猛将如雨。包括将军级别的猛将就不下十多个,二流武将亦是数不尽数,可谓兵强马壮。

    此时刘备召开谋士会议,是在商讨下一步该如何行动。

    因为按照陈暮原本的计划,是以梁期等地为防线,将袁绍封死在邯郸,防止他与邺城的袁谭部联合在一起,这种打法俗称分隔战场,这样刘备部和关羽部就会对邺城形成包围之势,让袁绍无法支援袁谭。

    然而让刘备没有想到的是,袁绍根本没有按照陈暮猜测的那样选择强行进攻,而是北上去了巨鹿、常山国等地,大有根本不在乎妻儿家人的死活,想要先收复失地的意思。

    袁绍这么做确实是个麻烦,因为如果他收复了失地,完全可以从安平国渤海国等地南下继续进攻平原,切断前线与后方的联系,让粮草不能往西运输。

    因此是继续与关羽一起进攻邺城,还是选择北上追击袁绍,成为了众人产生分歧的地方。

    “明公,今日军情司来报,袁绍已经派人夺取了河间国,现在正向着渤海进军,如果继续放任他拿下渤海,不仅兵粮得以补充,还可能会威胁到平原的安全,后方粮草控恐怕也不好往前线输送了。”

    田丰指着摆在刘备桌子上的冀州舆图说道:“我觉得即便不能北上歼灭袁绍,也应该派兵将他如入无人之境般的势头阻止,不然的话,对于我军来说,不是一件好事。”

    刘备看着地图上,心里默算了一下袁绍此时夺取的那些郡国,叹气道:“可惜了,我与鲜于将军中计,导致鲜于将军大败而归,不得不撤往幽州,让冀州以北再无防守力量,却是让袁绍得以喘息,让我等两难呀。”

    沮授笑道:“其实明公无需担忧,冀州与我们大战多年,百姓早已经疲弱,青壮严重不足,袁绍顶多补充一些粮草而无法大规模扩充军队,即便扩充军队,也都是没有士气的乌合之众而已,根本不用害怕。”

    “哦?”

    刘备问道:“公与的意思是?”

    沮授看了眼田丰,罕见地与田丰产生了相左的意见,说道:“我认为应该放任袁绍,继续进攻邺城,邺城俱为精锐,扑灭之后能极大削弱袁绍实力,等夺下魏郡之后,再北上消灭袁绍,则必然是摧枯拉朽,如犁庭扫穴。”

    “不可。”

    荀攸说道:“若是如此,袁绍必然从渤海进攻清河国,我们的后方粮草都需要从清河国运到魏郡,如果放任袁绍,粮草恐怕不能维系,这样就不一定能攻破邺城。”

    田丰抚须道:“不错,邺城城高墙厚,想要强攻没那么容易,只能消耗他们,等待他们的粮草尽了再说,如今我们已经围困了邺城近半年,我料城内的粮草必然已经不多,若我军因粮尽而撤兵,岂不是前功尽弃?”

    沮授却说道:“子归曾经说过,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,而应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,削弱他们的实力。放任袁绍,看似丢了冀州北面,但却夺取魏郡,消灭了袁绍精锐,这从子归所说的战略层面上来说,意义更大。至于粮草问题,很简单,可安排上将驻扎于清河国,抵抗袁绍袭击粮道的军队即可。”

    “粮道太长,恐怕难以护得周全。袁绍现在又有了一些休屠骑兵,我们该怎么抗衡他的骑兵呢?”

    “可让三将军前去,三将军威猛,有青州铁骑,断然不会让休屠各部得逞。”

    “说是这么说,可敌众我寡,他们的骑兵数量更多呀。”

    几个人说来说去,都有理由。

    历史上曹操进攻邺城,从二月份抵达邺城将邺城团团围困,一直到八月份审配的弟弟审荣打开城门放曹军进城,总共持续了半年,城破之后城内粮草已经接近枯竭,这意味着邺城当时存粮仅半年之用。

    但当时的情况和现在不同,当时袁尚跑到平原去攻打袁谭,带走了大量的士兵和粮草,这才导致邺城比较空虚。而如今邺城是抗击洛阳军的前线,粮草和兵力都比较充足,这才能坚持这么久。

    不过总归邺城现在还有接近四万大军,四万人加上全城百姓、豪族、大小官员每日吃喝,粮草消耗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,即便城中存粮再多,坐吃山空之下,也顶多维持一年不到。

    现在他们已经围困了半年,眼看邺城应该坚持不了多久。而如果放任袁绍在北面搞破坏,就有可能断掉前线的粮道,粮草空了之后,青州就得撤兵,这样就前功尽弃。

    所以如今的情况就是,沮授不同意北上追击袁绍,认为应该按照陈暮之前预定的计划继续围攻邺城,而荀攸田丰则认为应该阻止袁绍继续在北面搞破坏。

    两个方向的支持者都有,唯独没有人说为什么不留下关羽继续进攻邺城,刘备率本部人马北上去追袁绍。

    事实上这个方法看似两全其美,但问题是如果只留下关羽在邺城的话,却有一个很大的隐患,因为以他的兵力并不足以把邺城围困死。

    洛阳所谓的十万大军,有一部分在司隶,一部分在颍川,还有一部分在河内,关羽加上赵云率领的士兵,总共只有六万。

    当初洛阳只有六万总兵力的时候,关羽在前线带的部队就只有三四万人,就是因为总兵力不等于可战斗兵力。

    洛阳八关、司隶城防、颍川弘农都需要留人把守。

    正如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明明有十多万大军可以动用,却只能带几万人去与袁绍抗衡是一个道理。

    后来陈暮设计夺取涉县,又调走了徐晃,导致如今关羽部总共只有大概五万人左右,兵法云十倍才围之,现在人家城内还有四万,你五万多人想把邺城围死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    所以一旦刘备动用兵马北上追击袁绍,邺城的袁谭选择留个一两万人,自己率领一部分人北上与父亲袁绍一起夹击刘备,关羽怎么办?

    攻城的话,即便一两万人留守也不好攻破。不攻城北上支援,那人家再来一波偷袭。

    因此两全其美看似不错,但实际上不可行。

    然而既然不能两全其美,那刘备就得在北上或者继续围困邺城两条路当中选一条。

    前者是带走关羽,留下赵云牵制一下邺城军队就行。后者就是继续猛攻邺城,放任袁绍不管。

    沮授田丰荀攸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都有他们的想法和理由。

    这二者之间也没有什么优劣之分。

    因为沮授是从战略层面考虑,而田丰荀攸则是从战术方法上考量,导致双方的方式不同,想法也不同罢了。

    结果就是刘备听了半天,都觉得对方说得没什么毛病,一时间因为分歧,不知道如何是好。

    过了许久,刘备没有办法,才扭头看向简雍道:“宪和,他们说的都有道理,可我不知道该听谁的,你怎么看?”

    简雍又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和战术能力,自然也没办法分辨谁的计策好谁的计策差。

    但他的能力是在情商上,灵机一动,对刘备说道:“明公,我智谋不足,不知道三位军师谁说得更好。不过我知道,子归算无遗策,听他的准没错。”

    “听子归的?”

    刘备一时恍然,然后重重地点点头:“不错,子归算无遗策,必不会错,那我就听子归的,攻打邺城!”

    沮授连忙道:“明公英明!”

    众人见刘备已定,也就不再坚持,荀攸田丰便各自闭嘴不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