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书院 > 其它小说 > 再啟人生之重生七四 > 第156章 台灣動畫業

第156章 台灣動畫業

    這天下午,何育華提到了,他收購了日本一間動畫公司,打算發展台灣的動畫產業後,范社長道你收購了一間日本的動畫工作室阿,了不起阿,你想的確實很遠,確實,與其等人家來洽談漫畫改編的問題,還不如自己主動找動畫工作室畫出來。只是為什麼不找台灣的動畫工作室呢?聽到何育華收購了一間日本的動畫工作室,范社長也很是佩服,想當初,他跟何育華一般大的時候,還在努力模仿日本漫畫家,千頁徹彌的風格,為自己的漫畫而努力,現在何育華已經考慮到改編動畫得事情了。

    只是,要收購動畫工作室的話,其實台灣也是有很優秀的動畫工作室的,何必捨近求遠,台灣有動畫工作室嗎?何育華對於台灣動畫的印象很薄弱,印象中,台灣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動畫工作室,當然不是完全沒有啦。

    何育華比較有印象的大概只有民國90年(西元2001),春水堂(不是賣珍珠奶茶那個)製作的阿貴動畫,利用路來船,獲得很高的人氣。除此之外,偶爾會聽到一些台灣的動畫公司,製作了些什麼動畫片。除此之外,台灣的動畫片都是日本,不然就是美國來的。

    看到何育華對於台灣動畫產業的不了解,范社長這位前輩,為何育華大概講解了一下,台灣動畫產業至今的發展。

    雖然,台灣動畫產業,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國52年年,趙澤修經卜立輝神父推薦到美國好萊塢進修動畫。趙澤修回國後在光啟社成立動畫部,開始創作臺灣動畫。第一部製作的動畫是民國58年(ac1968年)出的《石頭伯的信》,及次年又推出了《龜兔賽跑》,趙澤修也因此被稱為臺灣的華特?迪士尼。民國59年,由於經費因素,動畫部關閉;於是趙澤修離開光啟社,創立澤修美術製作所,繼續創作廣告、社教宣導片,這也是臺灣早期專門培育動畫人才的機構之一,但是在年底製作所卻因為趙澤修赴美而結束。

    格年,民國60年(ac1971),那個時候,日本的動畫業已經興起很多年了,面臨了經濟發達,生活水平提高,導致成本升高的問題。於是便將動畫產業部份的工作,轉移到台灣。

    影人卡通製作中心成立了,擁有12位動畫師。還有幾位日本動畫師父,到臺北與影人合作,主要負責日本動畫部份加工,而原畫都是由日方的原畫師作畫。

    日本人,吃人夠夠喔,(台語,意思就是很欺負人。)聽到范社長道日本人的作為,何育華有些氣憤。

    大概是出於謹慎,為了保持品質,對台灣的一些製作工具品質沒信心。或是乾脆設法剝削的徹底,作畫的工具,例如尺、筆、賽璐珞片都從被規定必須從日本進口。

    但是一年多後,剛好遇到台日斷交,加上當時動畫師的收入(一張動畫新臺幣3元)無法養活自己,於是影人宣告解散。

    影人,雖然解散了,可是培養起來的動畫師,其中一部份,成為了台灣本土動畫的種子。

    民國60年,(ac1971年),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鄧有立,成立了中華卡通,聘請了幾位原影人卡通的動畫師,開啟了台灣自製動畫的先河。

    民國61年(ac1972年)推出了由朱明燦導演的實驗片《新西遊記》,頗受台灣各界矚目。香港電影製作人,南海影業的張英決定嘗試與中華卡通合作,出資拍攝動畫電影《封神榜》。

    可是,這部電影的票房不佳,雖然請了香港編劇家寫劇本,又利用了李小龍過世的契機,再劇中加入武俠、功夫等元素。但是,編劇家不懂何謂動畫,他只當電影寫了,以至於被影評家批評:小孩子看不懂、大人不願意看。

    那個時候呢,除了中華動畫外,台灣陸續成立了幾間動畫公司,也開始嘗試了自行製作動畫。可是呢,基本上是走日式風格的。范社長拿著一杯茶杯,品了口茶回憶道,

    可是呢,到了…對了,民國67年的時候(ac1978),前一年我靠出版千葉徹彌漫畫《好小子》,打響了東立的名號。那本我也看過,雖然我沒看過他其他的漫畫,可是我很喜歡那部作品。哈哈,你也喜歡阿,千葉徹彌的漫畫,在日本也是很有影響力的,我們到哪了。

    67年的時候(ac1978),宏廣公司的王中元從美國留學回來。他的宏廣,對台灣的動畫影響可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