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书院 > 历史小说 > 枭臣 > 第127章 渡海跨江

第127章 渡海跨江

上大船,高宗庭穿着长衫,站在甲板,笑盈盈的看着楚铮登船来。在东闽军中,高宗庭与6敬严关系最为交好。他不似董原、陈芝虎那般不好接近,跟东闽军下面的将领关系都好。

    “高先生怎么在门山渡?”楚铮恭敬的给高宗庭行礼,随口问及高宗庭在海盐的缘故。

    “专程来接你,没想到正好赶上趟——昌国岛这次受风灾很严重,我随制置使在昌国岛视察灾情,知道你们过来,怕你们走岔了,制置使让我坐船来这边撞撞运气,”高宗庭解释他来海盐的缘由,又说道,“你来明州还真来对了,敖沧海、唐复观、陈定邦、杨子忱、虞文澄、虞文备他们都在明州——泉山的信倒是比你快一步,抱怨你经过崇州,也先过去看他。”

    在青州军,楚铮不过是小小的阳信尉,这几年带出千余精锐,也给顾氏父子夺了兵权,除五个忠心想随的扈从外,楚铮孤零零再无依靠。此刻楚铮心头热流汹涌,如归故里,而林缚专程让高宗庭渡江来接他,心里更是感动。

    上了大船,楚铮倒不觉得钱江口的风浪有多大,林政君号也悄然启船,往昌国岛而去。高宗庭邀楚铮进船舱详说青州局势。

    陈芝虎袭夺乐陵,顾嗣元率部攻之。

    在乐陵激战数日,顾嗣元始终未能夺回乐陵,待叛将周知众率部渡朱龙河进入南岸,顾嗣元被迫率部退入阳信,据城以守。

    青州局势明面上的展,淮东是清楚的,但是青州军具体的兵力部署与防御策略,就远不如楚铮知道得详细。

    在楚铮南下之前,顾悟尘为坚定守阳信、朱龙河的信心,将行辕移到阳信,督促军民加紧修筑朱龙河南岸的防垒,其时从阳信及周边地区征用民夫近四万人,青忇。小清河实际形成阳信与广饶之间、屏蔽临淄府南部地区的天然屏障。

    但当青州军的主力集结在阳信,而陈芝虎在乐陵站稳脚跟,叛将周知众随之率部渡过朱龙河,小清河又成了阻碍青州军主力从阳信从容撤出的障碍。

    小清河上仅有一座木桥,近有敌兵窥视,很难利用这座木桥将数万军民撤到南边来。

    眼下,青州军主力只能集结在阳信据城以守……

    “燕胡选择这个时机打阳信,不利其骑兵出动,但实际上也是利用东海夏秋风浪狂暴,避免淮东军走海路袭扰其侧后——就看阳信能守多少时间了!”高宗庭说道。

    阳信离海不远,楚铮在阳信统领乡兵时,也时常到海滨ca训,然而渤海湾之内的风暴又怎么与夏季暴谑的东海相比?以往只晓得淮东借海船往来南北便捷之极,却不知道海民常说海途凶险竟然如此的可怖。

    这次来明州找林缚与高宗庭,从给飓风侵袭过的东南沿海地区走过,心里知道就算淮东与青州不交恶,在风暴季过去之前,淮东也断无可能走海路援青州。

    淮东的兵力几乎都压在南线,即使无视奢家在浙郡的军事压力,能悉数抽出——不能走海路,数万兵马渡过钱江,进入浙北,从杭地北上,沿太湖西岸穿过平江府,再渡扬子江到崇州,走捍海堤大道到山阳渡淮河进入淮泗,再经沂南翻越沂山进入青州府境内——就算董原与梁家同意给淮东军借道,这么一番折腾,万大军进入青州府,少说也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。

    远水救不了近火啊!

    不能指望淮东,难道能指望登州镇或梁家、能指望更西面的长淮军?

    很显然,燕胡在晋南的兵力,必然出动牵制长淮军及梁家难以动弹的,即使柳叶飞不计前嫌,登州镇兵力也实在有限,与青州境内除阳信之外其他地区的驻兵合在一起,也就能凑出两万多杂兵,守土尚不能,如何援救?

    眼下只能指望顾家父子率青州军主力能守住阳信,只要将燕胡南下兵马拖疲,围就自解。好在顾悟尘此前一心守阳信,在阳信储备的粮草相对较充足,能支撑几个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