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书院 > 其它小说 > 仙侠魔踪1-10集 全本 > 第六回:祛蠹除奸

第六回:祛蠹除奸

    作者:潜龙出版:台湾先创文化这日李隆基去见父亲相王李旦,说及宫中情况,相王道:「你四叔突然暴毙,御医虽说是死于自然,但我总觉有些奇怪。」

    李隆基道:「孩儿也是听到一些传言,今天才来与父亲商议。」

    相王眉头一聚,问是何事,李隆基道:「宫里有人传出皇上之死,是给韦后毒害而死,虽然只是谣传,尚没有十足证据,但空来风,必有来头。」

    相王摇头道:「既无证据,就不该胡乱推猜。现在重茂接位,即位后由韦后听政,应该会安定下来的。」

    李隆基叹道:「父亲大人忠厚正直,多向好方面想,但孩儿却觉得极不简单,父亲就认为孩儿多虑好了。在我来看,不久将来,又要重演阿母子专权夺政的日子了。虽然韦后和祖母相比,确实是有一大截距离,只会弄得画虎不成反类犬,但这样反而更危险。」

    相王皱起眉头,盯着眼前这个英武不凡的儿子,徐徐道:「不会吧?你忒煞高估韦后了,她若敢专权,你姑姑太平公主第一个就不会饶她,相信韦后也有自知之明,无须庸人自扰了。」

    李隆基不以为然道:「但父亲不要忘记,目前天下兵马大权,全都由韦家掌握,一旦发生事来,咱们便只有死路一条。」

    相王摇头道:「你所说不错,兵权虽在韦家手中,但直接掌权的将佐们,大多数还是忠于李家的。」

    李隆基颔首道:「孩儿承认眼下形势确是这样,假若大势一变,谁敢担保人心不变,依我看还是小心为是。俗语说得好,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,咱们可不能置之不理,该当要有所准备才对。」

    相王问道:「你想怎样准备?」

    李隆基道:「其实孩儿自潞州回京,眼见韦家日益壮大,便已心存戒惧,早就和左右羽林军暗中活动,用心结交,以防万一。」

    相王道:「你做得很对,防备确是需要的。羽林军是个关键,只要他们的心向着咱们,发生事情起来也不用怕了。但你得记住,千万不能采取主动。要是你去惹人家,出了乱子,只有影响咱们李家的名声,切记。」

    李隆基点头道:「孩儿清楚,我这样做,全是为了保障咱们的性命,孩儿决不去惹祸就是。」

    而韦后再次召集自己的党羽进行商议。只听得宗楚客道:「目前皇帝年幼,身边无人扶持,相王和太平公主只是两个光棍,无兵无权,纵使手上有些家将士兵,却又能作什幺大事,现在不乘早行动,还待何时?」

    安乐公主道:「我虽是李家公主,但更想母后执掌天下,既然这样,说干就干,无须顾虑重重,现在机会一失,恐怕悔之晚也。」

    兵部侍郎崔日用,原是崔堤所荐,颇受韦后器重。虽是这样,在他内心极厌恶宗楚客为人,直来就看不起他,知他只是个粥粥无能,平凡庸碌之辈,只靠奉承谄媚,今日才坐上兵部尚书之位。听了二人的说话,当下问道:「准备何时动手?不妨说个清楚,好教大家心中有个底。」

    宗楚客道:「时间暂不作决定,但一声号召,大家立即动手,如何行动,到时照指示即可。此事关呼江山社稷,要篡夺宝座,少不了要宰杀一批李唐皇亲,还有那些拥李的人。」

    崔日用反对道:「现在太后已经执政,若有皇亲臣子反对,杀了亦是应该,但没反对的人也杀,势必大乱,我认为不宜。」

    宗楚客道:「当前虽然是太后听政,但终究是李唐天下,咱们目的是要和李唐一刀两段,另改新朝,当然要斩尽杀绝,包括当今圣上。」

    崔日用回到府中,终日心神不安,总觉事情不对头,想到不讲实务、名利熏心的宗楚客,心头不由有气。他相当清楚,宗楚客只是一个小人,韦后亦不是什幺好料子,安乐公主目光短浅,更成不了气候,今次谋划江山之事,亦无胜算把握,就算成功,也不会长久,自己跟着这伙人冒险,随时会大祸烧身。一时无所适从,不知如何是好。

    次日,崔日用来到宝昌寺,寺中普润和尚,是个悟得大道的高僧,崔日用每有疑难,都会来此向普润求教。普润虽是出家人,却交游颇广,上至皇室,下至平民,都乐意和他交好。和他来往的人,多是一些正派人士,一般小人啬夫,往往几句说话便打发回去。

    普润为人正义,善解疑难,李隆基亦是这里的常客,和普润交情非浅,一些宫中的秘事,他都是从普润口中得知。

    崔日用见着普润,便将心事和盘托出,要他指教。

    普润合十打个佛号,缓缓道:「崔施主不用忧心,依我看天不亡唐,施主请先回去,紧记要远离小人,自会转危为安,逢凶化吉。」

    崔日用听见,沉思半晌,霎时整个人都清醒过来,说道:「多谢师父指点,我明白了。」

    当即起身离去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辛钘来到李隆基住处,李隆基一见辛钘到来,便知有重要事情,连忙引入书房,问道:「老弟匆匆赶来,莫非有什幺消息?」

    辛钘点头道:「韦后已结集人手,打算后天中午会向李姓家族出手,咱们必须赶在前头,率先下手。」

    李隆基问道:「果然要来了。幸好有彤霞姑娘作内应,若不然咱们李家……」话尚未完,已听得李隆基长叹一声。

    辛钘不便说此事并非从彤霞口中得知,而是天书的功劳,说道:「老哥,你打算怎样?何时出手?」

    李隆基道:「光凭我目前的人手,实不足以起事,除非得到羽林军帮助,一同连手方行。但现在时间紧迫,能否说服羽林军的将领,实在没有把握。」

    辛钘问道:「基本上咱们需要多少人马?」

    李隆基叹道:「目下长安屯兵五万,驻守城内城外各处,虽然兵力分散,但皇宫四周,相信不少于一万人,还有宫卫和羽林军,数目亦不下万人,若无数千人马,实难匹敌。当然,要是我能说服羽林军,形势就不同了。」

    辛钘听见,不由冷了一截,问道:「你自家王府有多少人手?」

    李隆基道:「二百人左右倒是有的。」

    辛钘发愁起来:「就是加上杨门百多名弟子,才是三百余人,莫非真要以一对百不成,这也太笑话吧。嗯!还有一个人,我怎会想不起来。」

    李隆基忙问是谁,辛钘道:「就是太平公主。」

    李隆基给他一提,立时精神百倍:「没错,姑母手上也有近千家将,还有他的儿子薛崇简,他官拜卫尉卿,亦拥有数百手下。话虽如此,姑母会否出手帮忙,目前还说不准。」

    辛钘道:「还待什幺,事不宜迟,咱们现在就去见你姑母。」

    二人正要出门,忽听得家仆来报,说是宝昌寺普润大师求见。李隆基立即与辛钘道:「老弟,你在这里等我一会,我去去便回。」

    过得炷香时间,李隆基回到书房,说道:「刚才那位大师是来与我告密,说韦后将会动手,要我好作防备。」

    辛钘笑道:「这个大师果然厉害,竟能预知未来。」

    李隆基摇头道:「非也,韦后身边有个名叫崔日用,是他委托普润大师向我告密的,瞧来不满韦后的人并不少。老弟,咱们见姑母去。」

    二人不知太平公主便是罗叉夜姬,如实将事情说了。太平公主听见,佯作脸色大变,暗想:「没想那头狐狸仍有点用处。」

    忙道:「我当时看见三哥的尸首,便知有些蹊跷,原来是那恶妇所为。对了,你们准备怎样?」

    李隆基道:「事情已火燃眼眉,再不能迟疑,必须先下手为强,将他们平了。所以赶来与姑母商量。」

    太平公主道:「眼下兵权都在他们手里,众寡不敌,你不怕死吗?」

    李隆基叹道:「动是个死,不动仍是死,岂能眼睁睁看着江山社稷给人抢去,自逃偷生。人总有一死,这样死好去见祖宗。」

    太平公主点头道:「说得好,我会召集府中家将随你调用。还有,地方征兵府葛福顺和陈玄礼,前天来我这里诉苦,说韦播意在立威,不时鞭打羽林军,弄得天恕人怨,你不妨去见见他们二人,或许会有帮助。」

    李隆基和辛钘听见大喜,告辞了太平公主,直奔征兵府。葛福顺和陈玄礼本就和李隆基有点交情,见他和辛钘到来,便寻个私密处吃酒去,言语间,李隆基向二人说出中宗的死因,并暗示要诛杀韦家。

    葛福顺和陈玄礼大为兴奋,跳将起来,愿意冒死起事。

    离开征兵府,辛钘向李隆基问道:「你打算和父亲相王说吗?」

    李隆基摇头道:「今次发动政变,是我个人所为,若是成功,大福归于父亲,倘若事情失败,唯有一死,我不想父亲受累。还有,我父过于仁善,他一时亦不会相信韦后的举动,如不相从,反要坏事,倒不如不说为好。」

    辛钘颔首道:「老哥所说确有几分道理。另有一件事,就是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