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body scroll=auto>一</p>

    且说贾母这日庆生,内院搭了家常小巧戏台,定了一班新出的小戏,昆弋两腔俱有。就在贾母上房摆了几席家宴酒席,并无一个外客。贾母一发喜乐,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,设于堂屋,命他姊妹们各自暗暗的做了,写出来粘在屏上;然后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,为猜着之贺。  上面贾母、王夫人、薛姨妈、宝玉一席;宝钗、黛玉、湘云、李纨又一席,赵姨娘、贾环、迎春、探春、惜春等人又一席,俱在下面。满园子珠围翠绕、花枝招展的,底下婆子、丫鬟满满的站了一地。  只见一个婆子走来,请问贾母说:“姑娘们都到了,请示下:就演罢,还是再等一会儿呢?”贾母忙笑道:“可是倒忘了,就叫他们演罢。”那婆子答应去了。不一时,只听得箫管悠扬,笙笛并发;正值风清气爽之时,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,自然使人神怡心旷。  须臾乐止,贾母便命:“将戏暂歇,小孩子们可怜见的,也给他们些滚汤热菜的吃了再唱。”又命将各样果子等物拿些给他们吃。  一时歇了戏,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儿进来,放了两张杌子在那一边,贾母命他们坐了,将弦子琵琶递过去。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儿进来,放了两张杌子在那一边,贾母命他们坐了,将弦子琵琶递过去。贾母便问二人:“听什么书?”  她二人都回说:“不拘什么都好。”  贾母便问:“近来可又添些什么新书?”  两个女先回说:“倒有一段新书,是残唐五代的故事。”贾母问是何名,女先儿回说:“这叫做《凤求鸾》。”  贾母道:“这个名字倒好,不知因什么起的?你先说大概,若好再说。”  女先儿道:“这书上乃是说残唐之时,那一位乡绅,本是金陵人氏,名唤曾政,曾做过两朝宰辅,如今告老还家,膝下只有一位公子,名唤曾宝玉。”  众人听了,笑将起来。贾母笑道:“这不重了我家宝玉了!”媳妇忙上去推她说:“是宝二爷的名字,少混说。”贾母道:“你只管说罢。”  女先儿忙笑着站起来说:“我们该死了!不知是二爷的讳。”  凤姐儿笑道:“怕什么!你说罢。重名重姓的多着呢。”  女先儿又说道:“那年曾老爷打发了曾公子上京赶考,那日遇了大雨,到了一个庄子上避雨。谁知这庄上也有位乡绅,姓林,与曾老爷是世交,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。这李乡绅膝下无儿,只有一位千金小姐。这小姐芳名叫做玉钗,琴棋书画,无所不通。”  贾母忙道:“怪道叫做《凤求鸾》。不用说了,我已经猜着了:自然是曾宝玉要求这玉钗小姐为妻了。”女先儿笑道:“老祖宗原来听过这回书?”  众人都道:“老太太什么没听见过!就是没听见,也猜着了。”  贾母笑道:“这些书就是一套子,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,最没趣儿。开口都是这小姐是绝代佳人,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,不管是亲是友,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,父母也忘了,书也忘了,鬼不成鬼,贼不成贼,哪一点儿像个佳人?再者:既说是世宦书香的小姐,自然奶妈子、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,怎么这书上,凡有这样的事,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?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。”  众人听了,都笑说:“老太太这一说,是谎都批出来了。”  一时举座生欢,却唯有赵姨娘一人不忿。  原来赵姨娘是贾政的偏房,探春的生母。一举目,见宝玉立在跟前,神彩飘逸,秀色夺人,又得贾母万般怜爱、如众星捧月